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行动白皮书解读
2025年11月8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《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》白皮书。这份凝聚五年实践的重磅文件,全面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候担当,系统勾勒出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路径,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。

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始终言出必行: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这一承诺背后,是中国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完成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的决心,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五年来,中国已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"1+N"政策体系,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和新能源产业链,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,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。

1. 能源转型:清洁能源撑起"半壁江山"
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"双碳"目标的核心。截至2025年8月底,中国风电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.9亿千瓦,是2020年的3倍以上;核电装机容量达1.25亿千瓦,居世界第一;绿色氢能产能超15万吨/年,领跑全球。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提升至19.8%,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至80.2%,清洁替代成效显著。
同时,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,跨区跨省输电能力大幅提升,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2020年的20倍,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坚实保障。
2. 产业升级:低碳转型焕发新动能
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持续深化,2024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,每4吨电解铝就有1吨使用绿电生产。绿色低碳产业强势崛起,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"新三样"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,2024年"三新"经济占GDP比重超18%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6.3%。
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加速,246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超50%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正为各行业节能降碳赋能。
3. 交通与城乡:绿色生活触手可及
交通运输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,2025年1-9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达52.2%,位居主要经济体第一;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设施网络,累计达1734.8万个。铁路电气化率达76.2%,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超90%,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。
城乡建设绿色转型成效显著,2024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突破30%,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97.9%;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提升至83%,建筑用能日趋清洁低碳。
4. 降碳路径:多管齐下见实效
• 节能降碳:"十四五"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.6%,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;
• 循环经济:2024年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超4亿吨,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9%,再制造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;
• 生态固碳:森林覆盖率达25.09%,林草年碳汇量超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近20年贡献全球约四分之一新增绿化面积。

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挑战,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多边主义。通过共建"一带一路"绿色发展,中国与34个国家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,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,出口的风电、光伏产品累计为他国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。
在南南合作领域,中国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合作备忘录,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,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,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切实支持。

从政策体系到实践成效,从国内转型到全球协作,中国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"双碳"答卷。面向未来,中国将继续统筹发展与减排,深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,完善市场化机制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。
气候变化面前,人类命运与共。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,同筑生态文明之基,同走绿色发展之路,携手守护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,让绿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鲜明底色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