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配额全部知识点汇总
碳配额全知识点!从基础到实践,一篇看懂双碳下的企业“碳资产”
在“双碳” 目标稳步推进的背景下,碳配额早已不是晦涩的专业术语,而是与企业生产成本、经营利润紧密挂钩的核心 “碳资产”。无论是电力、钢铁等重点控排行业,还是关注绿色转型的企业,都需要读懂碳配额的底层逻辑。今天,我们就结合权威政策与实践案例,梳理碳配额的全部关键知识点,帮你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认知链路。
一、碳配额是什么?—— 企业的 “碳排放许可证”
简单来说,碳排放配额是政府主管部门核定的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(以二氧化碳当量计)的总量,相当于企业的“碳排放许可证”。
从核心作用来看,企业每年必须核销与自身排放量等量的配额才能完成履约,它不仅是碳市场的主要交易产品,更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中与企业关系最密切的环节—— 由于配额具有稀缺性,其分配方式直接决定了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成本,本质上是财产权利的分配。
二、碳配额覆盖谁?总量怎么定?—— 全国碳市场的 “基本盘”
1. 覆盖范围:8 大行业 + 1 万吨标准煤门槛
根据《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》,全国碳市场初期聚焦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电力(含自备电厂)、航空8 大高耗能行业,仅纳入年度综合能源消费量 1 万吨标准煤(约 2.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)及以上的企业或经济主体。
目前,电力行业已率先全面纳入全国碳市场;地方层面,各省份可根据实际扩大行业覆盖范围,报生态环境部备案即可。
需要注意的是,纳入管理的温室气体不仅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,还涵盖水泥、化工等行业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,以及电力热力消费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。
2. 总量设定:“自下而上” 核算,兼顾发展与减排
全国配额总量是控排企业的排放“天花板”,其确定遵循 “自下而上” 原则:
•第一步: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算本区域内各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数量,加总形成地方配额总量基数;
•第二步:生态环境部以地方基数为基础,综合考虑有偿分配、市场调节、重大建设项目等需求,最终确定全国配额总量。
这一过程既兼顾了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,也充分考虑了地方经济增长、产业布局的实际情况。
三、碳配额怎么分?——3 种分配方式 + 3 种计算方法
配额分配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环节,主要分为“分配方式”(免费 / 有偿)和 “计算方法”(历史排放法 / 历史碳强度下降法 / 行业基准线法)两大维度,不同组合适用于不同行业场景。
(一)分配方式:免费为主,有偿成趋势
分配方式 | 核心逻辑 | 优缺点 |
免费分配 | 政府直接向控排企业免费发放配额 | 优点:企业接受度高,政策易推行,对经济负面影响小;缺点:可能出现寻租问题 |
有偿分配 | 企业通过拍卖(价高者得)或固定价格购买配额 | 优点:增加政府收入,解决寻租问题,分配更高效;缺点:企业初期接受难度大,可能增加短期成本 |
目前我国以免费分配为主,但有偿分配已成为明确趋势:2022 年北京通过拍卖发放 96 万吨配额,成交均价 117.54 元 / 吨,总额超 1.13 亿元;湖北、天津等省份也已发布配额拍卖公告,未来有偿配额比例将逐步提升。
(二)计算方法:3 种方法各有适配场景
配额计算方法直接决定企业能拿到多少配额,3 种主流方法的适用场景与利弊差异显著:
1. 行业基准线法:“标杆企业” 的标尺
核心逻辑:以行业内碳排放效率领先的“基准值” 为依据,按企业实际产量计算配额(公式:企业配额量 = 行业基准 × 当年实际产出量),相当于 “横向对比”—— 谁效率高,谁能拿到更合理的配额。
适用场景:产品类型单一、数据基础好的行业,如电力(火力发电)、水泥、钢铁等。以湖北 2019 年电力行业为例,超临界 600 兆瓦机组的基准值为 676.56 吨二氧化碳 / 兆瓦时,企业按实际发电量核算配额。
优点:公平性高,为行业树立减排标杆,兼顾新老企业;缺点:计算复杂,对数据要求高,行政成本高,仅适用于产品单一行业。
2. 历史排放法:“按过去算未来”
核心逻辑:以企业过去一定年度的碳排放数据为基础,确定未来配额(公式:企业配额量 = 历史排放基数),相当于 “纵向对比”—— 过去排得多,现在配额可能更多。
适用场景:产品复杂、边界变化大、难以用基准线法的企业,如商场、宾馆等建筑,或部分制造业企业。以上海为例,对近几年边界变化大的工业企业采用此方法。
优点:计算简单,数据要求低,能补偿搁浅资产损失;缺点:不公平(变相奖励高排放企业),未考虑减排趋势,新企业无历史数据无法适用。
3. 历史碳强度下降法:“中间路线”
核心逻辑:介于前两种方法之间,按企业产品产量、历史碳强度值(单位产量排放量)、减排系数计算配额(公式:企业配额量 = 历史强度值 × 减排系数 × 当年实际产出量),既看过去,也考虑减排要求。
适用场景:产品较多、数据基础较弱,暂不满足基准线法的行业,如天津 2020 年的电力热力、建材、造纸行业。
优点:计算相对简单,适配多产品行业,能激励减排;缺点:仍存在“奖励高排放” 问题,新企业无历史数据难适用。
四、我国碳配额分配现状:动态调整,因地制宜
当前我国碳配额分配呈现“总量动态调、方法按需改、有偿逐步推” 的特点,不同地区、行业的实践差异显著:
1. 配额总量:逐年调整,兼顾减排与发展
各地每年会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目标、经济增长趋势、行业减排潜力等调整配额总量:
•湖北:2020 年 1.66 亿吨→2021 年 1.82 亿吨;
•上海:2020 年 1.05 亿吨→2021 年 1.09 亿吨;
•广东:2021 年 2.65 亿吨→2022 年 2.66 亿吨;
仅天津等少数地区保持总量稳定。
2. 计算方法:“一行业一策”,动态优化
部分行业的配额核定方法会根据发展情况调整:
•深圳:2021 年公交、地铁等行业由 “基准强度法” 改为 “历史强度法”;
•北京:2022 年抽水蓄能、电网行业由 “历史强度法” 改为 “基准值法”。
全国层面,电力行业已统一采用“行业基准线法”,试点地区则根据行业特点混合使用多种方法(如上海对发电企业用基准线法,对建筑用历史排放法)。
3. 地方实践:各有侧重,有偿探索提速
碳市场 | 配额总量(亿吨) | 分配方式 | 特色做法 |
深圳 | 0.25 | 97% 免费 + 3% 拍卖 | 分行业细化方法,覆盖供水、公交等多领域 |
北京 | 0.5 | 免费为主,拍卖试点 | 火力发电、水泥行业用基准线法,数据中心单独归类 |
上海 | 1.09 | 免费 + 拍卖 | 建筑领域用历史排放法,工业企业用历史强度法 |
全国 | 45 | 免费(电力行业) | 统一采用行业基准线法,2021-2022 年方案已落地 |
五、企业必看:2021-2022 年全国配额管理关键要求
生态环境部 2023 年发布的《关于做好 2021、2022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》(国环规气候〔2023〕1 号),明确了配额预分配、核定、清缴的核心流程,企业需重点关注 3 点:
1. 配额预支:缓解短期履约压力
配额缺口率 10% 及以上、经营困难的企业,可申请预支 2023 年度配额(不超过缺口量的 50%),仅用于当年履约,不可交易或抵押,2023 年核定清缴时抵扣。
2. 清缴时限:2023 年底前必须完成
•2023 年 11 月 15 日前:95% 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;
•2023 年 12 月 31 日前:全部企业完成履约;
•未按时清缴:2024 年 2 月 29 日前整改,逾期将依法处罚,处罚信息向社会公开。
3. CCER 抵销:最高可抵 5% 配额
企业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抵销应清缴配额,抵销比例不超过 5%,具体规则另行通知(CCER 可通过林业碳汇、新能源项目等获取)。
六、激励创新: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,助力企业低碳转型
为激发企业低碳创新潜能,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正在开展“2024 年中国节能协会创新奖(碳中和领域)” 评选,涵盖 “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”“科技成就奖” 两大类别,往届获奖企业包括五粮液、京东物流、中国铝业、松下电器等知名企业。
如果你的企业在节能降碳技术研发、绿色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果,可联系申报(咨询电话:18515452808,微信同号;公众号:碳中和专委会王挺)。
同时,碳中和专委会诚挚邀请各相关单位加入,共同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互通桥梁,推进产学研落地,助力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。
碳配额不是“负担”,而是企业绿色转型的 “指挥棒” 与 “资产”。读懂配额规则,做好碳资产管理,不仅能帮助企业顺利履约,更能在双碳浪潮中抢占先机。收藏这篇干货,转发给身边的碳管理从业者,一起为低碳发展助力!
(本文数据来源:生态环境部、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,政策文件参考《2021、2022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》)